肚上的疤痕

我肚子上有一條八公分的傷口,一條六年前卵巢癌手術留下的,一直以來它都是以蟹足腫的形式與我共存,這疤會痛、會癢而且還醜。

我習慣了有它在,孩子看見了,會驚訝,我都自嘲這是一條媽媽肚子上的蜈蚣,但它是一個記號,對媽媽很有意義。

每次傷口痛起來的時候,我就會去一趟外科,找醫師打皮下類固醇(醫師建議的),讓它暫時撫平,不過通常撐不了三個月它就會再長出來,所以,為了不要長期的疼痛,我願意忍受每一次二十幾針痛到不自主地眼角泛淚的皮下針。

經過這些年,不知不覺忍受慢性疼痛的能力變好了,打針的間隔慢慢地拉長。

去年九月打完最後一次類固醇,到今年年初,我才明顯感受到疼痛,原本一遇到痛,就得去外科報到。

但總有個念頭,想嘗試看看,我還能忍受痛多久?

就這樣,持續痛到某一天,我有意識到傷口這件事情時,已經過了半年。

傷口還痛嗎?  這種痛變成一種感覺,感覺漸漸地成為我的一部分,

我自己也好奇,為什麼會這樣。

早些年,有一本專治痲瘋病的外科醫師寫過一本「疼痛」,書裡有一句話說:「我們漸漸習慣於將痛轉化為更嚴重的狀況,也就是所謂的受難」。

關於疼痛,在科學的角度看來,是一種保護機制,提醒人要注意可能發生的狀況,因此痛引發的就不僅是痛覺,而是恐懼、焦慮、未知; 而且痛還不能分享出去,特別孤單。

我自己的體會是,有痛的感覺(身上痛、心痛),會怕很正常,

一般人真的很難因為「痛是一種天生的保護機制」就能放心去接受疼痛,這太殘忍。

但至少我們可以做到「不用投降」,「不用說服自己痛就是 好 還是 不好」,反正就是「去了解它」,也是了解自己。

從我自身的經驗看來,有時候可能不是期待「痛」隨著時間變大或變小,有時候反而是你自己承受它的容量逐漸變大,到後來,痛存不存在也不再那麼重要了。

#哀莫大於心死 #除此之外都還能試試看

#心痛不是哭夭是真的痛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