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我在孩子學才藝這件事上學到最重要的四件事】

先別澆熄她的熱情

小時候跟媽媽說想學才藝,媽媽就讓我去學書法,當時小學一年級,身邊有漂亮的女生學得是鋼琴,雖有些羨慕,但我還是挺乖的,每周都拎著一袋文房四寶,走路十五分鐘從家裡到書法教室,一次兩小時,一練就是八年,直到國二課業比較重的時候才停下。

雖然沒有成為想像中鋼琴氣質美少女,不過我很常寫字,毛筆和硬筆字都寫得不錯,參予不少校內校外的書法比賽,因為大量閱讀古文字帖的緣故,文字能力也在那時啟蒙,為此還是很感謝有這樣的機會。

大約半年前,姊妹倆突然跑來對我說,她們想學彈琴。 這是第一次她主動說要學一樣東西!

起先有些猶豫,一方面考慮可可在學齡前接受化療很長一段時間,學習發展方面難免較同齡者慢,時有挫折,不確定是否能負荷; 再一方面,我想起了當年媽媽沒有讓我學琴的原因。

/

學音樂門檻不低,在那年一小時學費一千元,一架鋼琴十幾萬的年代,除非家裡收入本就不錯,否則普通家庭多少還是會考慮一下。

即便現在學樂器,長久下來也是一筆不小的花費,能理解我媽當年的考量。

就是因為代價不菲,一直以來就常聽人說,

「想清楚再學音樂,學了就不能半途而廢! 」

乍一聽有道理,但總覺得有些太絕對。

現在自己當媽媽,每筆開銷難免也是錙銖必較; 但在孩子主動想學習時,我就提前擔心她們未來是否能堅持,學費會否因此打水漂等,就給自己太大的壓力,也容易澆熄孩子的熱情。

所以,我答應了她。

▮二、預備有助於練習的工具

當然,給孩子試錯也不是大手一揮,起初沒有買琴,每周都借別人琴來練,但車程來回須多花四十分鐘,後來,為了節省時間才買六十一鍵的鍵盤讓她們在家練習。

這近似玩具的鍵盤應付初期音階和節奏還行,但需要練曲子時,會要求正確姿勢、手指力道、音域廣度,的確就需要更好的工具。但仍處於初階的程度,堅持度也不明朗,是否此刻就買一台琴? 

我的思考是這樣的。

James Clear在「原子習慣」書中就提過,養成習慣由「重複」開始,盡可能減少阻力,讓「頻率」增加,甚至提到學習的環境設計也要盡可能減少行動的困難度,才會形成習慣複利

學習仰賴練習,人人都說練習練習,但總要「有練」才會「習得」。 「練」帶有反覆的意思,如果一件事需要反覆的做,反覆即成習慣,

但若重複過程阻力重重,就很容易導致失敗

換成白話來說,如果練琴需要到處借,甚至每天多花四十分鐘在車程上,那不必等孩子放棄,我應該會先投降。

若希望孩子別輕易放棄,那我得先給她合適的工具,一個「方便」練習的環境,幫助她提高「習得」的機率。

所以,我買了鋼琴。

▮三、切分成小目標

這時候難免會想,既然買琴了,學費也繳了,小孩不就得好好練,不知不覺開始督促小孩,希望可以堅持「久」一點。

但是孩子初期充滿著熱情很可能是因為同儕影響,或純粹是因為好奇心。

期待差異下,雙方壓力定不會小。畢竟要「習得」要花時間,學音樂可能「更多」時間。

然而,一位在 TED talks節目上演說並收穫三千八百萬點閱的知名作家Josh Kaufman,他在他的著作「黃金20小時學習法」中提到一個驚人的想法, 

只要二十小時就能學會任何事

這是指持續專注,依循有效方法地堅持二十小時,就能從不會到「會」。這邊註記一下,「會」是「學會」,並不是成為該領域的「專家」。

二十小時學琴的概念,即每天 #只需要十分鐘,持續四個月就好。只需四個月就能完成階段性的任務,小孩能有感的看見自己「從不會到會」。

我不提前預測孩子未來會不會放棄,先有第一個二十小時,接著,才會有下一個二十小時,逐步的累積成就感。漸漸的朝著Josh Kaufman書上所說,學得快才會想學

所以,我經常套用查理蒙格最經典的話鼓勵她們「晚上的妳比白天的妳又更進一步了」。

▮四、勇於嘗試也勇於放棄

孩子初學時,或興致勃勃,或學有小成,這都挺珍貴的,站在父母的角度,學習會是多少個二十小時?

雖說不去提前預測她們會不會堅持下去,但為父為母也難免就是會多想一點。若真退萬步來說,未來真的因為各種原因半途而廢了,那前面所累積的真的浪費了嗎?

我認真地思考過,依然覺得很值得,因為站在孩子的角度看,起初這是「她主動想學的,決定要努力是她,要不要繼續學的也是她,決定不在繼續的也是她,累積的成果是她的,收穫也是她的

過程裡,她獲得學習的態度,找到方法,建立小目標,且會了就是會了,這個能力就在自己身上不會消逝。

而且最重要的是,即使她不再學的那一刻,也會記得她擁有過父母的支持

或許站在大人的視角有很多阻力,但以小孩的視角來看每一段都是獲得! 因為認真地嘗試過,半途而廢了也無妨,或許重新審視自己後,會找到下一個有意義的事;

那麼..

 半途而廢就會是一種獲得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