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神熵

連假期間,不知道大家都怎麼安排的,我們家沒有出國也沒有特別安排,就是待在家裡陪陪家人,是孩子們跟祖父母好好相處的時光。

我自己是還蠻享受這樣的時間,行李箱裡衣服可以帶的很少,加上自己的三本書和孩子的書,真是一種孩子長大了的慶幸,逐漸俐落的節奏。

趁著和家人玩樂的閒暇,好好把握自己可以看書的時間,複習幾本之前覺得好看的書,當中體會到一個蠻有趣的部份,想和大家分享。(書名:心流,作者:米哈里,於1975所提出)

一個關於如何將自己的生活從混亂回歸到有規律的狀態,會這麼說,是因為我也真的想要從教養、生活中疲乏的無序感,回到一個有方法、有目標的狀態。

最近剛好與先生討論該如何幫助孩子學會管理日常時想起這本書,於是翻出來複習一下。

心流這個名詞之前紅過一陣子,米哈里教授用了很長的時間完成這項理論,因此我很難一言以蔽之,不過就此刻我想分享的部分說來,心流或許可以解釋成一種內在有秩序的概念,一種平穩的狀態。

既有秩序就會有無序,所以兩者並存在生活中也相當合理; 身為媽媽,在體會生活的無序可謂是能手,就從無序這種感覺,跟大家聊聊。

如果要具體了解這樣的概念,就不得不提到之前一部很有名的電影。

這部叫「天能」的電影,當時在看的時候覺得蠻難懂的,我也是看了兩次同時查找一些評論,才了解電影背後想探討的議題,不過這很符合這位大導演的風格,在他過往的電影中經常用出色的故事情節來探討晦澀難懂的「時間」概念(ex. 星際效應、全面啟動..)。

因為時間是一個不容易解釋的議題,為了讓觀眾能夠理解,天能在電影情節中使用了「熵」的概念,而熵是一種物理量度,藉由「熵的增加和減少」來幫助觀眾了解時間是順行還是逆行的狀態。

舉幾個例子,會比較容易懂,在大自然中,大部分是「熵增」的狀態,好比煙霧會逐漸在空氣中散開; 牛奶倒入咖啡中若不攪拌也會漸漸地彼此融合,看到這些「物質趨於發散」的變化,我們也才了解「時間正順行」流動中。

而「熵」在米哈里的書中,用來形容心理狀態的混亂程度,作者給它一個專有名詞叫「精神熵」,當外在資訊,好比工作、人際、健康、意外等,一個新的不可控制的狀態產生時,精神熵就會升高。

我每次看到這段,都不禁心有戚戚,年輕時的工作壓力,中年後面對未知的回診檢查,到如今教養孩子所需的耐心,無論哪一段我彷彿都逃不了與混亂的心理狀態(精神熵)對抗。

米哈里教授在書中仔細的分析精神熵起伏的原因,同時也提出一些具體的方法降低熵值,我在面對過去家人和自己生病的階段後,嘗試透過書中的方法,學著建立「有秩序」的精神狀態。

分享兩個,在我嘗試後很有幫助的部分,

一是清楚明白自己的目標。

當我們非常了解自己正在往何處努力時,我們的行動也會帶著信心前進。

面對疾病時,我經常有很多內在的聲音,就像「我們家就是有癌症體質」,「唉,好事都不會降臨在我們家」,「死亡離我們好近」等等。

這些非常容易「提高精神熵」的恐懼進到心裡時,我需要清楚的知道,我的目標是帶著可可治療成功,因此我一定要學著篩選與分辨這些聲音,哪些聲音有助於目標的行進,哪些聲音會阻止我成就起初的目標。

此時,醫師給予的實質回饋和從信仰而來的力量就是我需要轉念思想的,重新把積極的那一面挪出來讓自己認識、理解。

而通常在沉靜之後,心裡會更篤定,那麼給予自己一點安靜的時間便格外重要。

二是讓自己全心投入。

起初,我疑惑著,面對生命的難關,又該如何全心投入? 

我引用一段書裡的一段話「在生命中找到樂趣,與被生命擊垮的人,兩者最大的差別是他們受了哪些外在的影響,以及怎麼看待這些影響—-究竟,挑戰是一種威脅,還是另一種改變的機會」。

在我的歷程中,不斷地透過閱讀和祈禱、沉澱,讓自己全心投入在如何讓家人一同在恢復健康的道路上走穩。

享受在閱讀之中,特別在讀完後寫下自己的想法,幫助我釐清自己的難處,而我也能準備好再度前進。

每個人全心投入的方式不同,有人能透過一場電影、一場約會、一次大自然的洗禮就能調整回到目標的道路上,也有人能透過專心在工作的過程中,實現了突破自我潛能的方式。

無論如何,讓混亂回歸到有序的規律感是可以練習的,我也在其中,感受到自己步伐的變化。

近來世界變化的很快速,社會新聞也每天都有新的刺激,無論是好還是壞,透過自我的整理、沉澱,將心裡的無序轉變為秩序的狀態。

萬事一定能互相效力,些微的改變也能相輔相成、彼此助益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