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通膨、低薪、壓力好大造成「社會性痛苦」也可用止痛藥解!?

心碎有藥解?

「你頭痛腳痛要吃普拿疼,那你知道,心碎也可以吃止痛藥緩解嗎?」

幾天前我在書上看到一則笑話,醫師治療心碎的患者竟然是使用止痛藥。邊笑邊覺得好奇,後來真去查,國外真有這樣一篇文獻說到「普拿疼和阿斯匹靈能緩解『社會性痛苦(social pain)』」。 什麼是社會性? 痛苦有分門別類? 

在去了解答案前,腦袋裡先浮現一個問題,讓我非常好奇。

為什麼我們會說心碎就像是「心痛」? 

為什麼會聯想到「痛」? 

生理痛和心痛在大腦中活化的位置是一樣的

如果問你們,過往如今,最痛苦的經驗是什麼?

可能是某次的受傷? 感染新冠病毒?生產?膽結石發作?…最容易聯想的大概都跟「生理上」的不適有關。那剛說的心痛又是什麼痛?

也許剛才有人想到的不是身體上的痛,而是一些民生問題,好比通膨高漲、調薪無感、電費要漲、貧富差距大、房價所得比年年高、食品安全連連發等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。 

年初主計處還公布國內痛苦指數創下70年以來的新高紀錄。 雖有指數量化,但這種「痛」相較於生理痛,難以描述,多半默默體現在個人的壓力上,可能晚上睡不好,幸福感降低,造成「心理上的痛。」除了有共同的集體壓力外,同時我們還很恐懼「失去」,失去健康,失去所愛的人,光揣摩就會很「心痛」。

仔細想想很特別,痛覺很像是被寫在基因裡的生存機制,似乎揮之不去的痛都和「人」都有關係; 無論是「不想失去」、「捨不得離別」、「承受人群壓力和傷害」、「扛住經濟壓力」等,目的都是為了能好好的生存。

開頭提到的「社會性疼痛」的意思就是 人類的社會連結受到了威脅或是傷害而產生的疼痛,而心痛與社會性痛苦有關。

我們所處的社會與人切分不開,親情、愛情、友情、工作關係、公共網路關係的連結,當這些與我們有關的連結出現危機時,大腦的反應就與我們面對生理上的疼痛反應是一樣的(活化的部位相同)

所以說,為什麼我們心碎時會有「痛」的感覺,再怎麼努力地想,也想不到別的形容詞來描述這種感覺,因為心痛真的是「痛」覺。

社會痛苦是真實的疼痛

但你可能會好奇,生理上的痛可以說得出具體的位置,能透過藥物或是物理方式得到緩解; 但社會疼痛卻無法被指出明確的部位,實在很難想像兩者的感受是相同的。就像我們不能把化療承受的疼痛,和分手失戀的痛徹心扉拿來相提並論,更無法比較哪一種比較痛。

但有一點或許是大多數人也認同的—和「人」有關的痛苦會有「記憶」,傷痛的記憶比起生理痛的記憶更為強烈且長久。就像絕大多數的母親不會記得生產時撕心裂肺的痛,但卻會對過去親子關係緊張時耿耿於懷。為了避免記憶裡有傷痛,我們會有一種「渴望」,渴望自己在人際關係裡(社會)是美好的; 被認同、被接納、被愛。 

心痛的感覺就像缺了氧

我和先生剛結婚時,兩個人接近三十歲,手邊存款不多,高房價的環境,也讓我們面臨蠻大的壓力,我們處於失眠的狀態很長一段時間。說不幸福嘛! 也不至於,只是在揹房貸,養小孩,甚至小孩和大人又都生了重病,回顧那段時間,如要問對生活滿意度如何? 答案一定是負面的。

那時對未來的盼望極低,常常覺得悶,明明很努力地呼吸,但總感覺世界的空氣是稀薄的。現在想來,這或許是一種心痛,擔心的不只是錢不夠用,還擔心會失去更多。

可能隨著年長,慢慢能明白,我想要的很簡單,就希望他們都好好的。然後,如果家人相處也難免摩擦,那就快點和好;如果真的講不清楚,那也就簡單放下吧。

我是有感而發,不知道這樣的分享,會令你們想到什麼? 

我的體會是,心痛的感覺是有意義的,因為痛是真的痛,是一種提醒。 提醒自己看見它、接受它、照顧它、理解它

最後,針對止痛藥緩解心痛的研究,我個人觀點不建議大家心情不好時都去吞止痛藥,藥物有其效但也有其副作用。比起吃藥,我倒覺得出門走走、先把卡住的事情寫下來、找值得信任的人聊聊、或堅持去做有成就感的事,反而能減輕不少一時間解決不了痛苦。

你的心痛是真的會痛,希望大家都能好好地照顧自己

補充:

如果心理症狀太嚴重是需要尋求專家的幫助的

文中提到生理與心理痛苦在大腦所活化的區域為「背側前扣帶皮質(anterior cingulated cortex,ACC)」

文獻出處: Acetaminophen Reduces Social Pain: behavioral and neural evidence. PsychologicalScience, 21(7), 931-937.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